“2011年我刚入职时,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的业务只有8-12个亿,到2021年已经翻到93个亿。在我们单位,一些关键的技术岗位、管理岗位,80%的主管都是高职院校毕业生。截至目前,有132名员工是从我们单位和bat365中文官方网站合作的订单班‘恒立学院’中培育出来的。”我校优秀毕业生、中国铸造大工匠马艳东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中这样介绍母校和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故事。
5月6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以“产教融合”为题,深度解读常州如何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培育技能人才,助力企业成长,推动城市发展的故事。我校党委书记席海涛,优秀毕业生、江苏恒立液压股份有限公司铸造分公司总监马艳东,学校部分实习生接受了采访。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是职业学校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本期节目中,中央电视台花了近10分钟时间,深度报道了我校立足于中国制造、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领域,随着产业发展而“动”、顺应企业人才需求而“转”、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及时调整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深度开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真正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同频共振,切实找寻到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路径。
“职业教育培养人才需要一流企业的参与,一流企业的发展需要职业教育培养一批高技能人才。但是很多一流企业不知道怎么跟高职院校对接与合作,这是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席海涛说,“作为一所植根常州、具有行业特色的国家重点高职院校,融合地方产业发展,勇挑高技能人才培养大梁,更好地赋能产业转型升级、满足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对学校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新考验。”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学校坚持“党建引领,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理念,制定《校领导携二级学院访企拓岗促就业专项行动方案》,校领导亲自带队访企拓岗,仅今年1—4月已走访企业40余家50余次。迄今为止,学校已与企业成立了20多个“企业学院”“产业学院”,40多个“订单班”“现代学徒制班”“现代工程师班”,建立校内实训基地(中心)213个,校外实训实践基地507个。今年还专门成立邓建军工匠学院,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进行项目化运作,充分发挥校企协同育人优势,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衔接”。
近年来,学校扎实推进校企合作,用“教育链”提升支撑行业和企业发展的“人才链”,全力构建“政行校企研”互融互通、共享共荣的产教融合生态圈。学校以深化产教融合为重点,以科教融汇为方向,牵头成立常州市新能源汽车产教融合共同体,围绕“发储送用研”不同环节,组建“科学家+工程师+教授”教科研团队,探索“现代工匠+”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工匠型现场工程师,服务产业链上下游重点企业,提升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的匹配度。学校着力提升专业与产业的契合度,数字化改造全校传统专业,构建专业和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匹配度达100%。教师主动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专业教学之中,以学生毕业能力指标点为起点反向设计课程,构建“OBE+项目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努力打造具有“教学手段新颖、工作情景再现、信息技术促效”等特征的新形态课堂。
与此同时,学校还聚力技术新变革,激发产业发展转型,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多维技术协作,组建混编技术研发及应用团队,实施“一师一企业一课题”工程,服务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为博世力士乐、时代上汽动力电池等企业提供“智改数转”专项培训80余场,准确抓住了企业转型升级的痛点、难点,有效促进了区域产业升级。
“学校入选首批‘产教融合100强’,获批2022年江苏省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立项江苏省校企合作示范组合培育项目1个、常州市产业学院培育项目1个。目前,学校已形成了与地方产业经济社会协调互动、同频共振的良好局面。”席海涛表示,要与企业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教学基地共建,不仅要让学校专业建设有重点,人才培养有方向,还要发挥企业的积极性,校企共同培养人才,共同发展。这样,学生高质量就业就有途径,企业高质量发展就有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值得一提的是,在学校创办的订单班、产业学院中,每年都有几十位学生走上重要的生产技术岗位。近年来,学校培养了全国劳模、大国工匠邓建军,全国劳模吴宏胜,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江苏工匠韩迎辉,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吴传权,中国铸造大工匠马艳东等一大批现代工匠群体典范和全国、省市技术能手,业内新一代工匠。学校连续多年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考核A等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稳居98%以上。 (审核:季华、戎晓云、宫乃安)
链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产教融合
https://tv.cctv.com/2023/05/08/VIDEyyOTYOKw2KohGYOklCBa2305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