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简介

作者:学校文化研究会来源:学校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3日点击数:3757

育养匠心  幸福人生

——构建“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面对因高考失利进入高职院的高职生,应该构建怎样的文化帮助他们立德树人?作为“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高职院,构建立德树人的学校文化其抓手又在哪里?bat365中文官方网站从2006年开始,先后挖掘、整理出两大校本文化资源,并以此为发轫点,以“育养匠心,幸福人生”为师生共同愿景系统构建了“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将之打造成了“有理念、有载体、有实践、有成效、有总结、有影响力”的品牌文化。

“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文化,属于从观念到制度、物质、行为,从上至下主动构建的学校文化,已经持续建设了13年。




一、挖掘校本文化资源,寻找学校文化建设的发轫点



谓校本文化资源,是指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可资利用的、学校独有的文化资源。我院先后挖掘出两大校本文化资源

一是杰出校友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典范。他以在中专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为起点,立足岗位,不断钻研,为企业和中国牛仔布行业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全国劳模,国庆60周年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先后7次受到胡锦涛、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被称作“民族工业的脊梁”。邓建军是“全国技术能手”,也是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工匠”

二是余美芳老师家庭事迹——孝老爱亲、感恩知责的典范。余美芳家庭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至今,先后赡养了5位孤寡老人,被评为全国“最美家庭”、“文明家庭”、“五好文明家庭”和“孝老爱亲最美家庭”,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接见本人被评为“中国好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全国三八红旗手”。

我们对两大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以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的理念,以两大校本文化资源为发轫点,构建“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的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立德树人,努力实现师生共同愿景——“育养匠心,幸福人生”。

二、研究提炼学校文化理念

师生共同愿景——育养匠心,幸福人生一方面,我们要把“育养匠心”看做是与“幸福人生”同等重要的目标;另一方面,又将“育养匠心”当做达致“幸福人生”的途径、手段,将培养工匠之心的过程当做一种追求人生幸福、体验幸福人生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只有把岗位工作、学习生活、事业与每个个体所追求的人生幸福结合起来,我们的事业才是符合人的发展规律的事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事业。

邓建军精神——爱岗敬业,自强不息。概括和弘扬邓建军精神的依据是:

第一,邓建军人才类型和成才轨迹非常契合高职院的培养目标。多年来,高职院都将“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邓建军作为职业院校毕业生,正是这样一位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并且作出杰出贡献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典型的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曾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为国家和人民建立了杰出功勋”的“知识工人”、我国职教毕业生的一面旗帜。

第二,“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邓建军成功的秘诀。邓建军是“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江苏省敬业奉献模范”,其敬业奉献精神正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邓建军成才起点并不高,仅仅是中专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他的事迹,引导因高考失利而自卑气馁的高职生自信、自强、自立。

第三,邓建军的成才轨迹证明:邓建军是我院“诚信、笃实、勤俭、创新”8字校训的践行者。

第四,邓建军精神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成才过程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过程。

第五,邓建军是新时期“大国工匠”,树立这样的榜样,有利于培养学生“敬业专注、精益求精、严谨守信”等工匠精神,而“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就是工匠精神,是工匠精神在常州工院的校本化表达方式。

传统文化品德——孝老爱亲,感恩知责。日本著名工匠秋山利辉认为:“只有经过集体生活,才能培养替人着想、关心他人的心,以及感恩的情感。其中,最重要的是孝心,不孝顺的人不能成为一流匠人。”我们秉承“以特色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的理念,以受到习近平接见的余美芳家庭孝老爱亲事迹为发轫点,引导师生“孝老爱亲,感恩知责”,树立“利益他人、利益社会”的人生志向,放下功利心选择进取心,形成“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的双轮联动文化育人模式,培养既有人文底蕴又具工匠精神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性技术技能人才,立德树人。

    三、学校文化建设过程

(一)建立健全特色文化组织机构,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行机制。

200610月,成立了“邓建军学校文化研究会”,宣传部长兼任会长,经费从宣传部支出;2017年开始由具有正高职称的文化研究人员担任专职会长,配置专项经费。研究会作为党委文化建设智囊团,研究、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研究会运行机制为:研究会的构思、设计以及年度文化建设常规工作,通过院党委以及宣传部、团委、学工处、工会、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职能部门和教学部门落实推进。研究会会长参加学校相关会议和重要活动,从学校文化建设角度提出建议并督促相关工作。

研究会成立后,成功申报省市级课题5个,发表专题论文20多篇,为特色文化构建了一套独特的语言体系。论文大部分在核心期刊发表,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复印。

(二)进行顶层设计,使学校文化文本化、制度化,形成运行模式

2007年,制订了《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大纲》及大纲实施意见。大纲从邓建军精神引申出学校文化建设的三大原则,使全院的各项工作都能从邓建军精神和三大原则中寻找到结合点,为特色文化全员共建创造了条件。为使“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与时俱进,研究会根据时代要求,给特色文化适时加入新的时代元素,作为对文化大纲的更新和补充,通过党委进行发布:2014年,党委书记发表讲话《邓建军、邓建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厘清了邓建军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2017年初,院党委发布《关于学习余美芳家庭事迹大力弘扬孝老爱亲感恩知责传统文化的决定》,明确了“以特色人文教育涵养工匠精神”的文化建设新思路;2018年底,党委书记发表讲话《邓建军精神是工匠精神在我院的校本化表达》,明确提出我院师生的共同愿景为:“育养匠心,幸福人生”。

经过不断创新、长期实践,最终形成了“工匠精神培育”和“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育人模式。

此外,“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写入了学校章程、“十二五”规划、“十三五”规划,制订了《学校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修订稿)》。

为促进教职工逐步养成“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对制度废改立:为打破教职工在获得某个层次的职称或职位之后,在科研方面满足现状自甘平庸的局面,学校修改了科研工作量积分制度;研究制订了职称评审公开打分制度,真正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教职工得分明显靠前。制订《学生专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培育竞赛、竞争意识。

长期的文化建设实践,形成了一套学校文化约定俗成的建设、运行模式(这种约定俗成的运行模式,属于文化建设制度化的重要内容)。我们通过行政手段使“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以及“建军杯专业技能竞赛节”两项活动制度化、常规化;我们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文化建设5大载体,包括:一会(邓建军学校文化研究会);一书(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技工邓建军》);一节(“建军杯”专业技能竞赛节);三方面系列活动(三方面系列活动:1.新生“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入学教育系列活动;2.教职工层面的相关活动;3.学生社团第二课堂相关活动);全方位立体式环境氛围营造

(三)为学校文化命名,立体化营造特色文化环境氛围

2006年,我们将主流文化命名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以便营造文化氛围、彰显主流文化、推动特色文化传播;2017年开始,在原来“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基础上,将学校文化向前推进,命名为:“工匠精神培育与感恩知责教育双轮联动的学校文化”。

建立特色文化象征系统,形成视觉冲击力:在校园内为当时年仅37岁的邓建军塑像;铺建军路、修建军桥、植建军林、建建军班;利用各种墙面、马路路标布置特色文化内容。其中有三幅巨型墙面展示画面,对师生产生巨大震撼力。在校史馆重点区域设立学校文化展示墙,在校园网建立二级网站,收集特色文化资料进行系统展示。收集、撰写了71条特色文化理念标语用于环境布置。完成了8个二级学院专业文化理念的提炼工作并上墙。

辅之以400多项专题文化活动,营造出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

(四)开展师生系列专题活动,用活动影响、养成师生行为

2005年以来,我院组织开展了400多项专项主题活动,分别在文化研究者层面、学生层面、教师层面、后勤职工层面开展;采取专题研讨、征文、演讲、师生撰写爱岗敬业故事、交流会、文艺演出、学生技能竞赛、教师技能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形成了较为浓厚的特色文化氛围。为了使活动方向明确,同时发挥各部门的创造性,我们构建了这样的活动开展模式:学校层面确定理念、出大纲、出规划、确定指导思想;重要的系列活动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如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等)负责协调开展;各二级学院、宣传部、院团委、工会、学工处及“余美芳感恩知责工作室”按照学校指导思想自发开展相关活动。我们的活动多系列、多层面、多角度、多形式,具有持续性,重点的系列活动成为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常规工作。活动包括:

每年一次的新生“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系列教育活动。包括:报告文学集《中国技工邓建军》授书仪式(新生人手一册),并组织阅读征文比赛;“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演讲比赛;邓建军与学生面对面活动等。教职工“践行建军精神”系列活动。将学校文化活动渗透到各项工作(包括后勤服务工作)之中,走上了学校文化全员共建之路。内容包括:教职工爱岗敬业交流会、教职工爱岗敬业故事征集、后勤职工“议建军、学三嫂”系列活动、教职工“爱岗敬业”演讲比赛等内容。活动结束时,以总支为单位结集出版了9本《教职工爱岗敬业故事集》。活动时间:2010年全年。宣传部负责,各各二级学院承办。每年一次的“建军杯专业技能竞赛节”。学院按照专业设计比赛,规模大,参与学生多,从开幕式、闭幕式到中间的比赛过程,教务处和督导室全程监控,学校给专业教师以专项工作量积分奖励。同时,邓建军精神及事迹、余美芳家庭“孝老爱亲,感恩知责”事迹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内容。开始时间:2011年。教务处负责。

团委和各二级学院、各学生社团以及“余美芳感恩知责工作室”、“王德林德育工作室”自发开展了大量的“建军杯”以及“孝老爱亲、感恩知责”活动。举办“邓建军学校文化研究会”年会,将特色文化作为每年新教师培训内容,提高大家特色文化方面的理论水平。

(五)挖掘“邓建军式系列优秀毕业生”。2017年开始,研究会以“邓建军的校友们”为主题,挖掘技能型、道德楷模型优秀毕业生,进行深度采访报道,包括两位70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以及一位“国家级重大人才项目获得者。目前已完成报告文学(人物通讯)15篇,在校生及毕业生反响强烈。后将出版作为校本教材。

四、建设成效和社会影响力

(一)让高职生获得丰富体验,帮助高职生转变了心态,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得力于13年来400多场专题活动及全方位的环境营造的影响,高职生转变明显。“学习邓建军,感恩父母表决心”手机短信比赛中出现这样的精彩段子:“多年的辛勤让儿子感动,高考的失利让你们心痛,亲爱的父母别为我伤悲,从此以后我做邓建军一样的中国龙!”每年一次的“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系列活动之演讲比赛中,新生这样表达自己的决心:“我本来一心想成为爱因斯坦、杨振宁那样的科学家,但高考的失利使我心灰意冷;后来知道常州轻院出了个邓建军,得知一名小小的中专生也能做得这么棒,我就想:做不了爱因斯坦、杨振宁,我就做个邓建军一样的高技能工人吧。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开始晴朗起来。”我院大量学生都把邓建军当做自己的偶像。学校升格为高职院后毕业生中第一位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技术能手”称号获得者、校友张志东表示:从2006年入学开始,我就把邓建军作为自己的偶像。

(二)培养了学生的竞争、竞赛意识。学生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中屡拔头筹,培养出一批“邓建军式”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工匠人才。邓建军所在的电子系(现智能控制学院)成立了“工程师训练营”,聘请全国劳模邓建军、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志东担任导师,前后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15块金牌,我院4次被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职业技能大赛先进单位”,被授予“江苏省高技能人才摇篮奖”。通过竞赛,培养出了董广东、冯彬等一大批高技能型人才。

(三)提高了教职工的爱岗敬业意识教师中出现了一批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典型。专业老师韩迎辉在邓建军当年所在的二级学院辅导学生大赛,成长为“金牌教练”,评为省劳模;周晶老师在数控加工中心四轴工种比赛中勇夺桂冠,被授予“江苏技能状元”称号,成为省劳模;辅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比赛的李昆益老师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

(四)产生了很强的社会影响力。江苏教育厅2012年《江苏省教育系统创先争优活动简报》和2019年《江苏教育工作简报》两次专题介绍我院文化建设经验。十几次被邀在全国以及省市级相关会议上作专题介绍:2014年在江苏省“劳模精神进校园”推进会上介绍经验出现轰动效应,省总副主席马永青表示:“邓建军是全国的典型,常州轻院的做法在全国又是一个典型。”2019年被邀在“中华传统美德与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研讨会”上介绍学校文化“双轮联动”育人模式。大量媒体进行报道,百度搜索“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最高峰时可搜索到49300个条目。2016年全省教育系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案例评选中入选江苏高校创新案例,《江苏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报告(2018)》收录我院特色文化内容。

(五)获得了教育部及省级多个奖项“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获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三等奖、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首届全国机械职业教育素质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华传统美德之“孝”》获江苏高校微课比赛一等奖,“余美芳感恩知责工作室”项目获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奋进新时代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优秀品牌项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