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特色文化  专题论文

以行业杰出人物精神为核心构建高职院文化的实践

作者:倪筱荣 杨兴华 张涛来源:邓建军学校文化研究会发布时间:2017年05月29日点击数:359

[摘要]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其校友、行业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学校文化,围绕行业杰出人物精神构建学校文化,形成了特色。以校友、行业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学校文化的做法难以复制,但高职院若能重视对相关行业突出贡献者的宣传,以便在学校营造一种与行业相关的职业氛围,则有助于高职院职业精神的培育,对高职院人才培养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高职院包括本科院校都应充分重视对校友精神资源的挖掘,充分发挥校友精神在办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 学校文化;高职院;职业精神;行业杰出人物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高职生,都经历过初中、高中被老师忽视,因高考失利而感到抬不起头来的心理历程,为帮助他们消除自卑感,自信、自强、自立,除了常规教育方式之外,能否寻找到这样一些校友作为榜样以激励高职生: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让人赞叹;他们属于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人才类型契合高职院培养目标;他们的奋斗经历、成才轨迹值得高职生学习、模仿;他们的精神足以激励高职生奋力拼搏。若能找到这样的行业杰出人物,以其精神为核心构建高职院文化,则将为高职生的在校学习和今后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在这方面,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了有效的探索,其以校友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核心构建的学校文化在教育部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评比中荣获三等奖。为此,我们对其进行了全面考察。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2002年由中专升格为高职院,2006年底,在接受教育部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时,其特色学校文化方才形成,经过院领导和文化专家的反复切磋,决定命名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后改称“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学院办学特色报告《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受到了教育部专家的高度评价。其特色文化的创建过程如下:

一.寻找学习楷模,关注杰出校友邓建军

邓建军,1969年出生于金坛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8年从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中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成为常州某企业的一名电气技术工人。他以在中专所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起点,立足岗位,不断钻研,努力创新,参与了400多个项目的技术改造,独立完成了140多个项目,仅其中一项就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他带头发明的两项技术已申请国家专利,填补了牛仔布制造业的国际空白。他用勤劳的双手,让外国专家发出中国工人了不起的赞叹,成为新世纪全国首批七个“能工巧匠”之一,被推选为中国工会十四大代表,第十七次全国党代会代表,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高级技师”等荣誉称号,国庆60周年之际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被称作“民族工业的脊梁”。邓建军为中国新一代产业工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成为我国职教毕业生的一面光辉旗帜。

学院认为,杰出校友邓建军对于学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 邓建军的人才类型和成才轨迹,非常契合高职院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而邓建军正是这样一位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并且作出杰出贡献的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邓建军是融工人与知识分子特征于一身的专门人才:邓建军是工人,但不是传统意义上只会默默无闻、按部就班进行简单操作、缺乏创新意识的工人;邓建军是知识分子,但也不同于坐在书斋里的那种狭义上的传统的知识分子。他既有工人的动手能力,又有知识分子的纵深研究,才成就了今天的事业。黑牡丹公司董事长曹德法和中央台《当代工人》栏目主持人胜春作客中央台《新闻会客厅》时,共同探讨了工人与知识分子的关系。曹德法认为:“一个好的技术工人从某种程度上超过工程师。”胜春则认为:“现在好的工人就是知识分子。”身在工人岗位的邓建军拥有知识分子所要求的最基本的学历和知识,以此为起点,以终身学习的理念刻苦钻研技术,终于将工人与知识分子有机地融合到了一起。马克思当年出的“工人知识化”的预言,正在国工业化的现代潮流中成为现实,邓建军作为制造业公众人物独特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时代特点也由此得到彰显。“邓建军式的工人”或“知识型工人”符合高职生的培养目标,是对高职生培养目标最生动最形象的诠释。邓建军作为一线知识型工人而不是管理干部和传统的高学历知识分子的形象,很容易打动高职生,有利于帮助高职生重建人生目标,克服就业时的浮躁心理,为他们的学习生涯和就业起导向作用[1]

2. 邓建军成才的起点并不高,仅仅是在中专时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这对因高考失利而变得自卑气馁的高职生极具鼓舞作用。

3.邓建军是“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江苏省敬业奉献模范”,这种敬业奉献精神正是职业院校毕业生必须具备的职业精神,是高职生必须具备的极为重要的核心能力。

4. 邓建军早年来自于贫困的农村,没有特殊的社会背景,完全以其能力、业绩被社会颂扬,他的一句“为生存而学习”让同学感到他是实实在在的现实社会的人,他以所创造的价值回报社会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这样的形象让同学感到踏实而不是光环耀人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5. 邓建军是校友,这种学子与母校之间的“血缘”关系使邓建军的形象极具亲和力,可见、可信、可敬,具有抽象理念所无法具的感染力

基于以上分析,学院自2003年开始重视对邓建军的宣传;借助2006年教育部高职高专办学水平评估之东风,学院将对杰出校友邓建军精神资源的挖掘和利用提升到构建特色学校文化的高度,全面规划,层层推进。

二.成立研究会,挖掘校友精神资源

为彰显学校文化特色,学院将特色文化命名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后改称“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成立“邓建军学校文化研究会”,将特色文化作为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带动特色文化建设。在省级以上和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1篇,为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院对邓建军的人才类型、成才规律以及邓建军“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进行系统研究,拟写了《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建设大纲》,通过大纲全面阐述理念并进行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画出了大纲示意图。

三.多角度宣传,营造自信、自强、自立文化氛围

1.建立特色文化象征系统,形成视觉冲击力。塑建军像,造建军桥、铺建军路、植建军林,特色文化象征系统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影响着师生,以前所未有的规格营造着气氛,成为学院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2.专题报告宣讲理念,石刻、标语展示理念。专门安排研究会人员为全体教师作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的邓建军学校文化建设》的报告,详细阐述了“邓建军精神”的含义,重点介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学院如何利用校友精神资源、尤其是邓建军及“邓建军精神”,帮助高职生摆脱自卑心理,自信、自强、自立。学院利用石刻、标语、照片、网络以及有奖征集标语等方式对主要理念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从室内到室外,从教室到实验室,从礼堂到学生宿舍的上下楼梯,“爱岗敬业,自强不息”、“ 自信、自强、自立”、“学习邓建军,做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等标语随处可见,“邓建军”、“邓建军精神”已经成为学院的常用名词,进入各种发言稿、论文、对外宣传材料,进入学院和系部的各种文件、各种计划和总结,师生耳熟能详,深深打入了师生的意识。

四.开展丰富活动,收获丰硕成果

1.定期邀请邓建军来校与学生见面,让学生与行业杰出人物零距离交流。

2003年开始,邓建军每年至少被邀来校两次,有时一年三到四次,参加学院的重大活动,与师生进行各种形式的交流。每当邓建军来校,同学们都非常兴奋,他们带着敬慕向邓建军提出各种问题,请邓建军签字,抢着与邓建军照相。这种零距离的交流,增强了邓建军作为楷模的亲和力。有位北方来的同学拉着邓建军的手久久不肯松开,开口就称“大师兄”,激动地说:“我在常州‘五一’公园看到了您的手模,对您非常崇拜;今天我终于抓到了您真实的手,我要沾沾您的仙气,跟您一样做高技能人才!”同时要求与邓建军单独照相,配上镜框永久珍藏。

2. 抓住新生入学教育时机,开展“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系列活动。

2005年开始,学院抓住新生入学教育机会,开展了每年一度的“学习邓建军,树立新目标”系列活动。活动集中了学工处、宣传部、团委、两课教研室、各系总支以及班主任等多个部门多方面人员,以帮助高考失利的高职生树立新目标,调整成才方向,自信自强自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观看邓建军事迹录像,让新生系统了解邓建军其人其事;“邓建军与新生面对面活动让录像片中的明星走到新生中间,让新生近距离接触行业名人,聆听明星自强不息教诲;作《学习邓建军,造就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专题报告,启发新生调整成才目标,立志做邓建军式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006年开始又增加了一项内容:在邓建军铜像前举行报告文学《中国技工邓建军》发授仪式,请在各种技能大赛中获得大奖的高年级学生向新生授书,让邓建军的故事伴随学生3年乃至一生;举行院系两级读书征文活动;开展“学习邓建军,我向父母表决心”手机励志短信有奖征集比赛,唤起新生感恩之心,表达争做邓建军式技能型人才以回报父母的决心——2007年征集到了励志短信1702条,2008年开始每年数量都超过3000条;举办院系两级专题研讨,让同学在理性的思考中传播邓建军精神、学习邓建军,研讨题包括:“高职生与成才”、“邓建军精神与自信自强自立”、“邓建军精神与高职生核心竞争力”等。其中,2006年11月由新生老生共同参加、题为“现代制造业·邓建军·我”的专题研讨,受到教育部评估专家的高度评价,评估组副组长、原山西太原大学校长聂嘉恩教授对学院学生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风貌大加赞赏,表示:“来校的这几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杰出校友邓建军对同学们精神状态的巨大影响,今天的专题研讨,更加充分地展示了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立志成为邓建军式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自信心!”江苏省教育厅有关领导给学院领导发来短信,盛赞这场专题研讨在江苏省参与评估的高职高专校中“效果是空前的”。

系列活动取得了极为明显的效果,从“学习邓建军,我向父母表决心”手机短信比赛中,这样一些精彩段子让人感到欣慰:

多年的辛勤让儿子感动,高考的失利让你们心痛,亲爱的父母别为我伤悲,从此以后我做邓建军一样的中国龙!”“高考虽失败,信心要重树,建军明方向,行行出状元!

演讲比赛也出现了这样的精彩片段:

多年来,周杰伦的歌让我陶醉,我成了周杰伦的追星一族;现在,我感到我人生真正的偶像应该是中国技工邓建军!我要以邓建军的成就作为我终生追求的目标!

我本来一心想成为爱因斯坦、杨振宁那样的科学家,但高考的失利使我心灰意冷;后来知道常州轻院出了个邓建军,得知一名小小的中专生也能做得这么棒,我就想:做不了爱因斯坦、杨振宁,我就做个邓建军一样的高技能工人吧。想到这里,我的心情开始晴朗起来。

一位家长收到了儿子的手机短信后特地给班主任打来电话表达自己的感慨:“我儿子终于抬起头来啦,谢谢你们!”

3.举办以“邓建军冠名的各种竞技比赛,让高职生体验成功,争创一流。

以高技能人才邓建军为榜样追求高技能,按照高职生培养方向苦练高技能,像邓建军那样敢于竞争,这些观念已成为全院上下的共识并且付诸行动。各系部以“邓建军”冠名的竞赛丰富多彩:截至今年9月,已经举办四届以上技能比赛的包括——基础部的“建军杯”英语演讲大赛机械系“建军杯”三维设计绘图大赛旅游系“建军杯”导游职业技能大赛,信息工程系的“建军杯”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电子系的“建军杯”专业技能大赛。高职生属于高考失利着,在高中甚至初中的学习生涯中,他们很少被老师重视,多年的求学经历使他们自我评价降低,有些同学甚至用“不堪回首”来形容自己既往的学习经历和心理历程,因此,学院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特殊比赛,甚至因人设赛,让那些没有或很少登上领奖台的同学有机会体验成功,例如建军杯跳绳赛、歌手赛、踢毽赛、自行车慢骑赛等等,目的只有一个:帮助同学自信、自强、自立。学生在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中屡屡荣获大奖,创造了一流的成绩。

4.建立“建军·三创班”,举办创业论坛,培养“三创”精神。

“创业创新创优,是新江苏精神的核心。原省委书记李源潮称邓建军是新时期江苏人三创精神的杰出代表”, 省教育电视台、省教育网则称邓建军是“三创之星”。学院创建了课余团校“建军·三创班”,进行了“三创”系列讲座、户外拓展训练及城市生存训练,以此为导向,培养高职生“创业创新创优“三创”精神。举办了三届创业论坛,内容包括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GYB创业培训、创业教育论文征集、近三年毕业生创业先进典型人物征集、金点子大学生创业项目征集、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大赛及各创业典型系列报告会。创业计划大赛精彩不断,“大学生足下生辉”、“时光记忆书屋”、“龙城自行车服务中心”、“小菜一碟连锁餐饮服务”等项目获得师生热烈赞赏;“自行车和电动自行车租赁”、“废旧塑料制铅笔”、“运动服装折扣店”被评为金点子;学院还收集统计近三年毕业生创业典型激励在校生的创业热情。

 

考察后的几点感想:

第一,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校友、行业杰出人物之精神为核心整体构建学校文化,并以校友、行业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学校文化,特色鲜明,效果明显,这一做法在全国尚属首例,值得向纵深推进。

第二,以校友、行业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学校文化的做法难以复制。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以制造业杰出人物邓建军姓名为其学校文化命名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这种条件是一般高职院所难以具备的。我们并不主张高职院都去利用行业杰出人物姓名命名其学校文化,但是,高职院如果能够重视对相关行业突出贡献者的宣传,以便在学校营造一种与行业相关的职业氛围,则会对高职院人才培养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三,高职院以行业杰出人物精神为核心整体构建学校文化,有助于高职院职业精神的培育。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承担的育人使命等方面与传统大学差异较大,有别于传统大学之大学精神,侯长林提出高职精神应该具备包含其自身类型特性的精神元素,他认为高职院自身类型特性的精神元素就是高职院的职业精神,并认为创业精神、技术精神和经世致用精神都只是职业精神的一部分[2]。邓建军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人士,他属于制造行业的职业人,“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邓建军精神、他的成才之路及其人才类型,无不浸透着强烈的职业精神。邓建军的特点告诉我们,邓建军的职业精神可以分解为创业精神、技术精神、经世致用精神等几个方面,这为高职院精神的培育加入了极为重要的元素。而且,学院不是简单地将其文化命名为“邓建军文化”,而是命名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学校文化”,除了为高职精神的培养和凝练提供了重要元素之外,还为高职精神以及学校文化的多元性留下了发挥的空间。

第四,杰出校友、尤其是其人才类型和成才轨迹契合高职院培养目标的杰出校友,对高职生具有十分巨大的引领作用,充分挖掘杰出校友精神资源,营造自信、自强、自立的文化氛围,对于高职生的成才具有其他教育手段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包括本科院校都应充分重视对校友精神资源的挖掘,充分发挥校友精神在办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倪筱荣.构建以邓建军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08(12):247

[2]侯长林.周 鸿.高职院校的大学精神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9(9):59

 

(本文发表于2011年第35期《中国职业技术教育》)